记忆力差,不是你笨,是你没抓住“事情开始”的那一刻~
生活,不过是由无数细碎的日常琐事编织而成:清晨烹煮一壶香浓的咖啡,将爱犬放出家门让它尽情嬉戏,随后打开电脑投入工作,期待着归家的爱犬。这些零散的片段累积在一起,便汇聚成了我们丰富的一天。
美国某文理学院的心理学与脑科学系主任,杰夫·扎克斯教授,提出观点称,人的大脑持续不断地进行观察与处理,针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琐碎事务。
扎克斯着重指出,要想深刻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我们必须牢牢掌握事件的起始点和终结点。
扎克斯与文理学院以及麦凯威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共同合作,近期在两篇论文中,对人类认知这一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
扎克斯团队主导的研究中,计算机模型被要求观看时长超过25小时的视频,这些视频详细展示了人们进行日常简单活动的过程,例如清洁厨房或进行烹饪。观看结束后,模型需对视频中的后续事件进行预测。
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发现:在不确定性面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表现尤为精准。当模型对于即将发生的情况感到极度困惑时,它会主动调整自身的观察角度,并对整个情境进行重新审视,这种应对策略显著增强了模型的预测效能。
该研究的参与者阵容强大,涵盖了扎克斯动态认知实验室的研究生阮丹(Tan Nguyen),资深科学家马特·贝兹德克(Matt Bezdek),以及詹姆斯·麦凯威(James M. McKelvey)教授。此外,还有麦凯威工程学院院长亚伦·博比克(Aaron Bobick)和人类价值与道德发展教授威廉·斯图肯伯格(William R. Stuckenberg)托德·布拉沃(Todd Braver),以及来自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塞缪尔·格什曼(Samuel Gershman)。
在此阶段,扎克斯曾提出一个观点,指出人类大脑在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惊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他进一步推断,当人们遭遇意料之外的情况时,大脑会对当下的环境进行重新审视,这种现象被称为“预测偏差”。
然而,这次的研究成果却让他对自己的理论产生了动摇。这是因为,那些成功的计算机模型更加重视的是不确定性,而非预测的偏差。扎克斯这样说道:“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应当依据新的数据来对自身的理论进行修正。”
阮丹持观点,惊喜依旧占据着关键地位,我们无需彻底摒弃预测误差的相关理论。他们提出,大脑在认知过程中,会同时运用这两种机制。对此,他进一步阐释道,这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抉择。每种机制都能为人类认知的理解带来独到的见解。
动态认知实验室的研究员,博士后马弗里克·史密斯,同样在深入探究事件理解与记忆之间的相互影响。史密斯与堪萨斯州立大学现职副教授、前华盛顿大学博士后希瑟·贝利共同在《自然-心理学评论》杂志上撰写了一篇综述,文中搜集了众多新证据,这些证据表明,长期记忆对于明确知晓某个事件何时起始、何时终结具有显著影响。
形成长期记忆的过程
史密斯提到,人们在确定事件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恰恰能够很好地预示他们未来的记忆力水平。
我们渴望探索一种途径,即教导众人如何辨别各类事物,进而增强他们的记忆能力。
与扎克斯教授的做法相同,史密斯教授也借助视频资料来探究大脑处理事务的机制。然而,这些视频并非展示单一人物烹饪或打扫,而是展现了人们在商场购物、安装打印机或从事其他日常工作的场景。
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仅需在观察到事件起始或终结时轻触按钮。随后,史密斯将向他们提问一系列与视频相关的问题,以评估他们的记忆程度。
史密斯指出,年长者面对此类事务时常常感到不易,这或许与他们记忆力下降有关。“或许我们能够探寻出一种途径,协助他们更有效地回忆起生活中的点滴。”
扎克斯的团队正在运用fMRI脑成像技术,实时监测45位研究对象的日常事件视频反应。同时,另一项研究正在通过追踪眼球运动,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人们在观看日常活动时,常常会花费大量时间来观察和思考他人的手部动作。”扎克斯进一步阐述道。
史密斯目前正采用视频实验的方式,试图通过使事件边界更为明确来提升研究对象——包括老年人群以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能力。他最终的目标是探究这些事件观察到的结果是如何在长期记忆中保存和维持的。
史密斯不禁感叹,“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具备将事件拆解为有意义的部分的能力。”他接着说,“目前,我们还在研究这种能力是否能够通过训练得到增强,进而提升记忆力。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努力寻求答案的。”
Via:giphy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
微信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