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2号主变压器油温为46摄氏度,绕组温度达到49摄氏度,数据显示一切正常。”7月1日清晨9时,闷热的空气预示着今日将是一个炎热的天气,位于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练塘变电站内,运维人员周勇与何燕洁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监控屏幕,智能远程巡检系统的实时数据持续更新,仅过5分钟,一份标注着设备运行参数及历史趋势的分析图表便自动出现在屏幕上。
今日气温升至37摄氏度,预计主变压器负荷将超过500万千瓦,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我们的资源储备。周勇一边说,一边将PDA无纸化巡检设备挂在腰间,与何燕洁同行至特高压主变区域——这里是上海电压等级最高、变电能力最强的“电力核心”,在迎峰度夏期间,其日均输送功率等同于五座百万千瓦级的火力发电站,足以满足大约200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
在设备区涌动的热浪中,他们特巡的首要行动并非立即进行温度测量,而是首先启动了智能巡检机器人。这台被称为“地面哨兵”的设备,巧妙地避开了电缆沟,其红外摄像头精确地瞄准了主变套管、引线接头等关键区域,并将热成像的实时画面同步传输回监控中心:“一号主变套管的温度为40摄氏度,目前没有发现异常热点。”几乎与此同时,位于三十米高处的智能无人机亦展开了“盘旋侦察”行动——其配备的红外热成像仪与激光雷达犹如“透视之眼”,能够探测到毫米级的设备裂缝,从而全面弥补了地面巡视的视觉盲点。
以往在夏季高峰时段,我们需忍受地表温度超过四十度,进行户外专项巡查,攀爬设施、检查仪表,一趟下来衣物湿透,需耗时四小时才能完成全站检查。周勇抹去额头汗水,言语中透露出几分感慨,“而今有了‘天团’助力——346台智能摄像头全天候‘值班’,巡检机器人负责‘跑腿’收集数据,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填补盲区,仅需两小时便可高效完成任务。”
两人倍感欣慰的是“数字大脑”的强大支持。智能巡检系统实现了设备数据的互联互通与深度分析,不仅能够实时对照历史数据曲线,还能提前发现潜在的隐患。“就在上周,系统成功捕捉到了GIS气室压力异常偏低的情况,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在高温来临前进行了处理。”何燕洁从PDA中调出记录,屏幕上原本的红色预警标记已转变为绿色的“已消除”。
随着太阳升高,主控区域的金属设施表面温度已接近50摄氏度,然而周勇与何燕洁的巡查步伐却显得更加镇定自若。他们从过去“跑断腿”的人工巡检,转变为如今依靠“智能协同”作业;从以往“被动修复故障”的模式,升级到现在的“主动防范风险”。练塘站的运维方式正因科技的融入而发生着质的蜕变——在今年迎峰度夏之前,两台自主巡航的无人机以及全新的AI算法的投入使用,使得“空、天、地”三维巡检网络变得更加严密。
确保上海引进外来电力通道的畅通,相当于为城市的电力供应增添了双重保障。在完成当天的巡视任务后,周勇目光扫过监控屏幕上平稳上升的负荷数值,嘴角上扬,轻松地笑道:“即便是在炎炎夏日,有了这些‘智能助手’的协助,我们的内心同样感到安心。”
练塘站外围此刻,特高压线路的电流沿着银色的导线汹涌流淌,将来自遥远地方的电能输送到上海的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在人们视线难以触及的“幕后”,由智能设备、数字化系统以及一线运维人员构成的“守护团队”正身处高温环境中,严阵以待。